日本投降80周年之际多多策略,日本政坛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政治戏剧。2025年9月2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记者会上突然转变口风,以略显疲惫却又如释重负的姿态表示"无意恋栈权位",承诺将在"适当时机"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这番表态看似是一位政治家的优雅退场宣言,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出精心编排的政治大戏早已写好了结局,此刻不过是按剧本走到了谢幕时刻。
石破茂的首相之路可谓荆棘密布。这位政坛老手能够接替岸田文雄执掌政权,并非因其具备力挽狂澜的政治才能,而是因为他在派系林立的日本政坛显得格外"安全"——缺乏深厚的派系根基。在自民党元老们眼中,这样一个没有强大后盾的政治人物既便于操控,又能在必要时轻松舍弃。2023年底爆发的政治献金丑闻让自民党陷入空前危机,前安倍派涉及的天文数字黑金案令该党声誉扫地。在此背景下,推出标榜"清廉形象"、高呼"终结派阀政治"口号的石破茂,成为安抚民愤的最佳选择。他就如同被临时雇佣来打扫污秽房间的清洁工,唯一使命就是收拾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好让真正的主人能够暂时避开舆论风暴。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号称"政治清道夫"的首相自身也难逃丑闻困扰。上任仅三个月,其秘书办公室就因政治资金问题遭到检方突击搜查。这记重拳直接击碎了石破茂仅存的政治资本——清廉形象,使他彻底沦为党内大佬们随意摆布的政治傀儡。当7月20日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执政联盟遭遇历史性惨败,自民党议席从52席暴跌至39席,丧失对两院控制权时,党内逼宫大戏立即拉开帷幕。政坛老狐狸麻生太郎率先发难,党内高层纷纷暗示要求首相辞职,年轻议员们甚至发起了罢免签名活动,所有矛头都直指这位弱势首相。
更耐人寻味的是自民党随后发布的内部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刻意将选举失利责任模糊地归咎于"全党",而非明确指向总裁个人。表面看这是在为石破茂"解套",实则是釜底抽薪的狠招。它彻底剥夺了石破茂以"引咎辞职"方式体面退场的最后机会,迫使他只能被动等待反对派凑齐172张罢免票,像待审囚犯般被押下政治舞台。
压垮石破茂的不仅是党内倾轧,更有来自国际舞台的重重压力。作为日本首相,必须在"美国盟友、中国邻国、国内民意"这三重夹缝中维持微妙平衡,而石破茂显然缺乏这种高超的政治平衡术,或者说,他根本未曾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就在参议院选举前夕的7月7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突然放出风声,威胁对日本经济命脉——汽车产业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这记重拳让日本政经界陷入恐慌,也暴露出石破茂政府外交应对的严重不足。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原定的紧急赴美磋商行程最终取消,这一外交失误成为反对派攻击政府的绝佳把柄。
在面临美国高压的困境下,改善对华关系本应是明智之选,但石破茂政府却做出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他不仅试图阻挠他国参加中国9·3阅兵活动,更在历史问题上反复摇摆。虽然曾公开承认日本侵略历史,但在8月15日这个敏感时间点,他却反常地回避加害责任,仅以个人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这种机会主义做法最终两头不讨好,既未能安抚国内右翼,更激怒了亚洲邻国。
如果说政治斗争和外交困局对普通民众尚显遥远,那么飞涨的物价则是切肤之痛。2025年6月,日本核心通胀率飙升至3.3%,主食大米更暴涨28%。当百姓为温饱发愁时,谁还会在意首相的政治口号?7月20日的选举结果就是民众用选票作出的最直接回应。执政联盟惨败的同时,主张"日本人优先"的极右翼政党"参政党"议席从1席暴增至14席,一跃成为参院第四大党。这清晰表明:当主流政党无力解决民生困境时,民众就会转向极端选项。
耐人寻味的是,选后民调显示仍有50%民众认为石破茂无需辞职。这并非对其施政的认可,而是折射出更深层的政治绝望——人们已不信任换相能带来任何改变。这预示着日本可能重回"一年一相"的政治乱局,陷入更深的治理危机。
回望石破茂263天的首相生涯,恰似一部精心编排的政治悲剧。他作为"政治清道夫"被推上前台,又作为"选举替罪羊"被迫退场。自始至终,他都只是自民党内斗的产物、日本国际困局的缩影、民生压力的牺牲品。如今石破茂虽将离去,但困住他的政治囚笼依然存在。无论下一位首相是谁,等待他的恐怕仍是同样无解的政治死局。
博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