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4日举行的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上牛管家,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当前电视剧创作领域的热点话题——“短剧冲击”。此次论坛聚焦如何通过提升剧集质量,赋予精品电视剧长久的生命力,知名导演汪俊和编剧李潇等业界领军人物深刻交流了这一议题。
汪俊:长剧质量问题是观众流失的根源
作为论坛的首位发言嘉宾,汪俊导演分享了他最新力作《蛮好的人生》的创作经验。这部作品不仅刷新了央视收视纪录,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2.17,且在网络平台优酷的热度值突破万点,成为近年来长视频领域罕见的口碑与热度双赢的成功案例。在介绍这部剧时,汪俊特别提到,该剧从保险行业从业者的生存困境出发,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都市图景。这种全新的创作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刻画,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面对短视频与微短剧的冲击牛管家,汪俊直言,长视频行业应当首先进行自我反思。他指出,近年来长剧制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注水、节奏拖沓、粗制滥造等。“并不是短视频把观众吸走,而是我们自己把他们赶走了。”他坦言,这些问题值得行业深刻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必要性。
在《蛮好的人生》的创作中,汪俊主动进行了创新。他特别强调了剧本的“干货”重要性,并通过反常规的单元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例如,剧中的“姐弟恋保单”和“拾荒大姐的百万保单”等情节,突出了都市人情感和生存的复杂性,成功抓住了观众的情绪。同时,在节奏把控方面,汪俊大胆借鉴短剧的手法,压缩剧情,采用快节奏和高密度情节呈现,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剧需求。
展开剩余61%汪俊还提到,长剧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深入刻画角色的复杂性和成长性,而短剧往往人物塑造较为扁平。举例来说,孙俪饰演的女主角“胡曼黎”是一个从初中生到销售冠军的成长故事,汪俊强调,她的角色并非完美无瑕,而是一个带有虚荣心、社会化甚至有些势利的普通人,这种“缺陷”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和立体,观众也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
李潇:突破市场偏见牛管家,创作更具深度的剧集
作为《玫瑰的故事》的编剧,李潇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精品剧的观察与思考。她表示,近年来《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等作品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她也指出,目前精品剧的题材仍显单一,许多口碑之作最初并非市场上流行的热门题材,反而是一些冷门或小众的题材。
李潇特别提到,成功的创作往往来源于创作者对题材的勇敢坚持和对市场流行趋势的反叛。“我们常常低估了观众的鉴赏能力,认为观众只喜欢热门题材,实则我们的判断源自自身狭隘的视野。”她强调,创作者不应盲目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应当有勇气去探索不常见的题材和更具深度的情感表达。
在《玫瑰的故事》的创作中,李潇和团队选择聚焦于女主角黄亦玫的情感成长,而非市场上时常热门的“独立大女主”题材。她认为,市场流行的题材并非唯一可行的创作道路,恰恰是这些不随波逐流的尝试,让作品更具独特性,并最终收获了观众的认可。
作为在行业内深耕了二十余年的资深编剧,李潇也在论坛中呼吁,年轻创作者应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她指出,短剧为年轻编剧和导演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操平台,但长剧领域在这一点上仍存在缺失。她提到,许多年轻编剧因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最终选择转行,这对行业来说是一种损失。
对精品剧的未来展望
李潇在论坛上透露,今年开机的剧集数量较去年有所减少,但A级以上项目的比例显著提升,说明市场对高质量剧集的需求愈加迫切。她坚信,随着市场的逐步淘汰,未来的精品长剧将会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深具内涵的作品。她还表示,或许到明年,业界就不再需要特别强调“精品长剧”的概念,因为能留下来的作品,必定是经受了严峻挑战的经典之作。
通过此次论坛,业内人士不仅深入探讨了行业的现状,也对未来的剧集创作进行了展望。无论是导演汪俊的创作思路牛管家,还是编剧李潇对剧集题材的深刻见解,都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预见,只有坚持创新和质量,长剧才能在短剧的冲击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发布于:福建省博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